学术动态
数学史团队举办六月系列讲座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27日

为进一步扩展学术眼界、加强交流学习,金沙威尼斯欢乐人城数学史二级团队邀请专家学者在六月举办四场线上学术讲座。讲座分别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邹大海研究员、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徐泽林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朱一文副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曹婧博特任副研究员主讲,由吕鹏助理教授主持,纪志刚教授、萨日娜教授和数学史方向研究生及其他校内外师生线上参加。

 6月12日上午,邹大海研究员所做的“《九章算术》的成书及相关问题”拉开了系列报告的帷幕。《九章算术》是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经典,对其编成年代的认定影响到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认识。邹大海从《九章算术》编成年代这一问题出发,从证据的基础、关联与效力的视角,广泛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进行讨论,认为《九章算术》的编定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在总结前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邹大海研究员重新考察了《汉书·艺文志》、刘徽《九章算术注》“序”等文献在判断《九章算术》成书年代时的效力,并以计量制度为佐证直接说明《九章算术》不会成书于新莽朝。此外,还对张苍和耿寿昌分别在编定《九章算术》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辨。在互动交流环节,邹大海解答了“石”的读音和意义、张苍“整齐度量,序律历”与整理《九章算术》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纪志刚教授认为邹大海研究员的报告内容丰富,对典籍、简牍等文献的解读充分扎实,《九章算术》的成书不仅是简单的年代问题,更是文化的问题、社会性的问题,可以与中国古代数学文明的历史探源联系起来,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萨日娜教授认为,今天的报告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式,研究引经据典、抽丝剥茧、循序渐进,最终通过比较可靠翔实的证据,还原了《九章算术》的成书年代。

 6月15日上午,徐泽林教授的“《授时历》在江户日本”为系列讲座的第二场。《授时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发展史上科技成就最高、对周边影响最大的历法,也是朝鲜、日本学者研究最多的历法,深深影响了朝鲜、日本的传统数理科学的发展。徐泽林教授的报告首先回顾了中国天文历法被日本借鉴学习的经过,梳理了《授时历》从中国传播到日本的时代背景,并考证其传播到日本的具体途径与大致时间。通过对中、日、朝历史文献的记录、日本图书馆收藏授时历的图书信息、和刻本授时历底本的调查,论述《授时历》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在日本学者对《授时历》的研究中,建部贤弘的注解——六卷抄是其中水平最高的科学著作。通过对建部贤弘注解中招差术、“白道交周”、白赤道差算法之“相减相乘法”造术等问题的考察,可以看出建部贤弘的“六卷抄”是东亚各国中唯独对《授时历》的推步方法进行改进,并对古代历法推步方法的造术原理进行分析的科学著作。

 萨日娜教授认为报告中梳理了历史上中日韩的交往和历算传播,内容丰富、对文献资料的解读深刻,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并提出了建部贤弘的解读中“别术”和“新术”之间关系的问题。


 6月19日上午举行了第三场和第四场讲座。朱一文副教授做了题为“再谈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方法”的报告。朱一文的报告从自身求学、教学和研究经历出发,以《九章算术》成书年代问题、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数学与儒学的关系三个具体案例,分析数学史研究方法的演进,并揭示各家研究方法与其背后所持之研究立场之关系。纪志刚认为,这一报告体现了朱一文学术视野的开阔、问题意识的引领,展示他这些年对数学史的思考和研究,尤其是对数学和经学关系史的研究,拓展了具有独特意义研究方向。并建议关注从《九章算术》到《九章算经》的书名变化,从而挖掘出中国传统数学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在讨论环节中,朱一文回答了关于能否通过对算筹运算流程的解读看中国传统算学中算法的变迁、“四书五经”与《茶经》和《算经》中“经”的含义及地位问题、中国传统数学中“问”“答”“术”模式与印度数学的相似性问题。最后建议同学们在学习中国数学史时,不能只了解其中的一个侧面,要全面了解学习各个时代不同国家的数学史发展历程。

 曹婧博特任副研究员带来的“晚清江南藏书家研究中的文本分析与文献综述”。曹婧博通过量化分析日记、文集、译著、报刊、族谱、账簿、名册等地方性文本,梳理了晚清江南地区收藏刊刻西学书籍活动的形成过程,考察西学传入对晚清士人身份认同的影响,揭示了学者型藏书家对晚清江南学术发展的贡献,进而讨论晚清江南士人如何在身份认同危机中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型。在报告中详细展示了对原始文本和研究文献具体研究和处理的工作步骤,分享了如何写一篇合格的文献综述所需要完成的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萨日娜建议如有条件可去日本静嘉堂文库搜集查找资料,当时由于留学等原因,许多晚清民国的藏书家前往东京、京都地区。纪志刚总结,曹婧博展示的文献关系网的编织在数学史研究学习中非常重要,在阅读文献时不仅要“顺藤摸瓜”,还要“顺藤摸藤”,即从参考文献的参考文献中查找资料,构建相关问题的文献网。

 四场报告内容丰富,包含了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也有中外天文历算交流史的内容,与天文、儒学、文献学等有密切关系,大大拓展了大家的学术视野,同时也提供了优秀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对同学们日后的学习研究大有裨益。疫情虽然延迟了我们线下相见的脚步,却无法阻碍学术的交流讨论,数学史团队六月的系列讲座为大家持续提供了一场场学术盛宴。

撰稿:王思琛

审核:纪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