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数学史团队组会纪要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7日


时光飞逝,本学期转眼已经过半。为督促大家稳步开展工作,增进学术交流,2022年11月14日下午一点半,数学史二级学科团队在学院A400会议室召开了本学期第一次组会。参加会议的团队成员有纪志刚老师、萨日娜老师、吕鹏老师,博士后田春芝和王宏晨,博士生王思琛、梁铭心、应成霞,和硕士生王浩霖、庞毅。会议由吕鹏老师主持。

首先是新入学硕士研究生庞毅的视频介绍,庞毅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出于对科学技术史的兴趣,顺利考入交大,加入数学史团队后,表示对团队的学术活动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接下来,田春芝汇报了论文的发表和投稿情况,并准备开拓“数学家精神在课程思政中的理论引领和实践路径”的相关研究。此外,仍然计划以“帕乔利《数学大全》的知识探源与问题实作”作为中心申报2023年的国家社科青年项目的选题。老师们建议在申报题目和内容的匹配度方面还需要做更为充分的可行性分析。

王宏晨汇报了论文《佩尔捷与克拉维乌斯极限角及其汉译》的撰写进展,计划以《文艺复兴时期拉丁语版<原本>有关极限注释之探析》《普罗克洛<原本>序言及其文艺复兴影响研究》为题分别申报教育部哲社科和上海市社科项目。老师们指出极限注释作为教育部项目选题过于专门,应当予以适当扩大;《原本》序言研究应加强文化背景方面的探索。当下更要抓紧撰写论文,充实前期研究成果。

王思琛汇报了博士论文《王文素<算学宝鉴>的史源学研究》的进展情况,目前正在对王文素《算学宝鉴》中的几何问题进行对比研究,关注算书中体现的明代的社会生活文化。老师们强调,要注意从史源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抓住王文素在“序言”中提出的“五之”(“误者改之,繁者删之,阙者补之,乱者理之,断者续之”),考察王文素的编辑取向和编纂思想。

梁铭心汇报了博士论文选题《中根元圭的算学、音律学与历法研究》的资料收集和论文结构,解读中根元圭的算学和历法方面的成就;音律学方面主要考察他的著作《律原发挥》,并将之与朱载堉进行对比;最后还拟通过对《荃蹄集》《异体字辨》梳理中根元圭的和制汉字研究与政治生涯。对此老师们认为内容体量偏大,可以删减掉历法部分,先聚焦于中根元圭的音律学研究。

应成霞汇报了她正在撰写的小论文《看华人学者研究中国数学史的方式与路径——以蓝丽蓉发表在<精密科学史档案>中的十篇文章为例》,提出了以《中算下南洋:华人学者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的设想。老师们认为这一选题很有创意,建议与新加坡等南亚学者建立联系,必须在充分获取一手文献基础上,做好可行性分析。

王浩霖完成了硕士论文《<婆罗摩修正体系>第19章“表影章”之研究》,并进行了答辩演练,主要对公元7世纪的梵语典籍《婆罗摩修正体系》的“表影章”节进行翻译解读,并将“表影章”与中算的“日高术”、“重差术”等内容进行比较。老师们认为对梵语原典的解读十分重要,但需要在论文格式的规范化做进一步调整。

纪志刚老师以《一个老兵的交流汇报》为题,分享了他“退而不休”的退休生活,在享受天伦之乐时,不忘进行学术研究,完成了多篇书稿的翻译和撰写,现在正积极联合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织“古代世界的数学注释工作坊”,以增进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拓展数学史团队成员的知识视野和研究水平。萨日娜老师谆谆告诫各位同学,要克服困难,顶住压力,始终把论文的发表放在首位。


最后,吕鹏老师做了简短的总结,肯定了大家取得成绩,同时指出需要提升学术交流的多样性,并建议把三校联合举办的“古代世界的数学注释工作坊”作为数学史团队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虽然疫情的反复令大家的学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团队成员还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吕鹏老师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立项这对数学史团队而言,是一种大的激励;应成霞获得2022年度交大优秀毕业生称呼,学生也有论文被权威期刊录用。借此组会,希望数学史团队成员再接再厉,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撰稿:王思琛

审核:吕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