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7月13日下午,建宁县相关领导与实践团成员进行座谈。建宁县相关领导在座谈会上热烈欢迎金沙威尼斯欢乐人城博士生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到来,随后针对建宁县的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红色文化等工作进行详细汇报。建宁县政府副县长吴锡邦对建宁县的红色资源、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历史文化和交通枢纽等情况进行介绍。他指出,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省纪委监委的政治帮扶下,建宁县正在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建宁县纪委书记江瑜平表示,要在省纪委监委的政治帮扶下做好县里的政治建设,努力打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同时要依托建宁县的丰富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
实践团团长吴炜生介绍本次调研的具体安排,表示所有成员愿深入建宁县开展实地调研和理论宣讲等实践活动,讲前先学、学中有思、思后能传,在建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发出交大人的声音。
建宁是中央苏区反“围剿”中心,是第一次反“围剿”的筹粮筹款地、第二次反“围剿”的完胜之地、第三次反“围剿”的决策地、第四次反“围剿”的指挥中心和第五次反“围剿”的重要战场。同时也是人民军队无线电事业的发祥地,是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山炮连的诞生地。7月14日上午,实践团一行前往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参观,并瞻仰九伟人铜像。回溯中国工农红军五次反“围剿”的峥嵘岁月,英雄们在革命斗争中浴血奋战的牺牲精神感染了实践团的成员。孙冲亚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仅7万人口的建宁,就有7000多中华儿女参加红军,红色精神在建宁已经深深扎下根来,融入当地民众的血脉之中。”曹慧敏表示,建宁人民与工农红军肩并肩,心连心,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生动再现了不能忘怀的红色记忆。实践团成员面对党旗肃穆而立,重温入党誓词,许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
7月14日下午,实践团走入水尾红色小镇,参观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兵工厂、红军医院等革命旧址,在“红色小井冈”进行党性教育,同时也了解当地促进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做法。朱玉霞说:“学习红色文化,让我们能更珍惜现在的生活,有革命先烈的牺牲才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王珂认为,在党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建宁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幸福感越来越强。肖银洁认为,要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抓好红色文明建设,使其从小就传承革命先辈的高尚精神,树立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理想。
7月15日下午,实践团前往均口镇修竹村,调研修竹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在中国建莲文化馆,成员们不仅了解“建莲”的品种分类、生长周期和养生功效等,还听到工农红军与“建莲”的渊源故事。王尚君说:“建宁到处郁郁葱葱,群山环绕,河流纵横,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喝莲子汁、品莲子糕、食莲子羹,‘莲子名片’独具特色,村民实现稳步增收。”
在均口镇人民政府,均口镇相关领导与实践团一行进行座谈,介绍该镇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情况。“量化折股”扶贫模式、“信誉(星级)党员+信贷+产业”党员创业信誉贷款模式、星级党员“揭福球”、“支部引领、巾帼共管”工程、党员志愿者联户等创新的基层党建措施令实践团成员们印象深刻,成员们纷纷表示,这些举措能有效激活组织动力,激发党员动能,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随后,实践团前往黄坊乡将上村,参观中央苏区建宁保卫战陈列馆和将军殿阻击战战场旧址,在黄坊乡党委组织委员的讲解下,了解第五次反“围剿”建宁苏区保卫战中系列阻击战和少共国际师在建宁的红色故事。实践团成员深切体悟到烈火淬炼中的苏区人民众志成城,浴血阻击,以无悔青春报效家国的感人精神。“如今的岁月安好,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人满怀信仰在负重前行。我们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是坚信有一种红色基因,能在传承中熠熠生辉,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吴炜生这样说。
实践团指导老师史斌副教授首先感谢建宁县相关领导对实践团的帮助和指导。他表示,来到建宁,感受到浓厚的血与火淬炼的革命精神,几天调研中收集的红色故事日后都可融入高校思政课中。欢迎建宁县的领导们到金沙威尼斯欢乐人城调研考察,希望今后可以多交流、多合作。同时,史斌也针对苏区红色基因的赓续、生态文明的建设、以科技创新助推党的政治建设等议题发表看法。
吴锡邦和熊居财充分肯定实践团一行的调研成果,感谢实践团对建宁县“党的政治建设”提出的建议。并就“政治建设”“政治生态”“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与实践团成员开展充分的交流讨论。
实践团成员坚持讲前先学,参观红色基地、倾听红色故事、挖掘红色经典,教育引导支部党员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坚持学中有思,通过研讨座谈,学习建宁在政治帮扶和脱贫攻坚方面的经验,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坚持思后能传,聚焦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系列讲话精神主线,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根据自身成长成才的经历,以朋辈视角同青年学生开展宣讲,努力增强宣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